12/28/2008

Valentin Schiedermair Piano Recital; Miguel Trápaga Guitar Recital

接在臺灣室內樂團演出之後的是兩場獨奏會 (沒買到郎朗的票, 不知該說可惜還是幸好...)

12/25(四)19:30 @ 演奏廳: 華倫汀‧希德邁爾2008台灣鋼琴獨奏會

現場觀眾非常的少, 我本來以為買到地雷@@. 後來看了節目單, 才知道他已經連續第五年在臺灣巡迴. 或許是因為演出太多, 所以大家就比較不珍惜? 還是聖誕派對的陰謀? 郎朗的陽謀?

不管, 這樣反而可以坐很前面:P 臉龐清瘦但人高馬大的希德邁爾 (德國男人怎麼都長得虎背熊腰啊?) 出場後, 很優雅地掏出手帕擦手和琴鍵, 並且很興奮地用英文跟大家介紹今晚曲目. (也太興奮了點, 速度太快, 大部份人會聽不懂啦 XD)

老實說, 我覺得第一首德布西的華爾茲曲很難彈, 而他也彈得太厚了 (即使有史坦威老鋼琴的加持). 而且現場有好幾位觀眾似乎是卡到痰或口水, 咳聲用連發的, 讓本來就冷清的場面更加尷尬. 總之, 不是個好的開始.


德布西親自演奏他的作品:比緩板更慢("La plus que lente")

再來是我超愛的貝多芬第31號鋼琴奏鳴曲. 希德邁爾用很浪漫的方式處理這首曲子. 第二樂章詼諧曲和終曲賦格的自由速度就不合我味口 (終曲就是要有搖擺風才帥啊!), 但是詼諧曲中段的靈巧音群、第三樂章前半寧靜卻豐富多變的音色、以及終曲憂傷緩板, 都是我很喜歡的表現方式.


顧爾德(Gould)演奏 貝多芬:降A大調第31號鋼琴奏鳴曲(Op.110) , 第三樂章後段

下半場感覺更好了, 兩首李斯特的曲子被訴說地很有故事性和張力, 而壓軸的舒曼"交響練習曲"更是將他的優點: 德式傳統的厚重、輕巧的斷奏及快速音群、彈性速度和強弱對比明顯, 發揮得淋漓盡致! (跟李昀陽那場一樣, 我大概半年內不須聽別的版本了:P)


阿勞(Arrau)演奏 李斯特:降D大調第11號超技練習曲《靜夜更深》(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S136 no.11 "Harmonies du soir")

紀辛(Kissin)演奏 李斯特:F小調第10號超技練習曲《熱情》(S136 no.10 "Appasionata") 片段

索夫羅尼斯基(Sofronitsky)演奏 舒曼:交響練習曲(Études Symphoniques Op.13) 片段

彈完約晚上九點, 但他真是貼心, 送我們六首安可曲, 一直彈到九點半! 首先是"鳳陽花鼓"改編, 再來是一首西班牙作曲家寫的 "Souvenir of Spain" (他彈到後半才比較有西班牙味), 接著是蕭邦有名的第一首練習曲(Op.10 no.1), 舒曼的幻想曲(Op.111-2, 好聽到爆炸!), 拉威爾的"鏡"(Miroirs no.4: Alborada del gracioso), 最後是蕭邦第二組練習曲第一首(Op.25 no.1). 不知為何, 他的厚重德式浪漫風格遇到法式的蕭邦和拉威爾, 就弱化成僅有硬梆梆的炫技orz


霍洛維茲(Horowitz)演奏 舒曼:幻想鋼琴曲(Op.111)第二段:
Piu tosto lento - Un poco piu mosso - Tempo I

真希望他開個全場舒曼的音樂會! 不過明年演奏會"巴黎樂夜"的曲目是德布西, 拉威爾, 蕭邦...(默) 好在還有一首莫札特 :)

12/27(六)19:30 @ 演奏廳: 米格爾‧德拉帕哥吉他獨奏會


德拉帕哥演奏杜利納:泰雷嘉禮讚 (Turina: Homenaje a Tárrega - Garrotín)

這場完全是臨時起意買的, 因為我對古典吉他真的不熟@@ 好在有無名網友在網誌詳細介紹他的音樂, 讓我這篇寫起來輕鬆許多 :D 因為演出前在公司跟老闆相談甚歡, 這次遲到更嚴重orz 直到中場休息(上半場只有半小時)才進去, 所以上半場曲目不介紹了, 在此只列出參考連結.

César Amaro 演奏 米蓋.劉貝特: 卡達隆尼亞民歌 Miguel Llobet: "La Canço del Lladre"

朱利安·布里姆(Julian Bream)演奏法雅:德布西禮讚 Falla: Homenaje (Le tombeau de Debussy)

Sergio Meneghello 演奏杜利納:泰雷嘉禮讚 Turina: Homenaje a Tárrega (Garrotín y Solerares)

亞蘭哥(Alí Jorge Arango)演奏布勞威爾:奏鳴曲-第一樂章 Brouwer: Sonata, 1st mov. (Fandangos y Boleros)

下半場坐到第一排的位置, 真是賺到了! 連最微小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 德拉帕哥的技巧出色, 情感層次豐富, 吉他音色柔和溫暖, 把第一支大曲目 龐賽:二十段變奏與賦格 演繹得不錯. 但今天似乎吉他之神跟他作對, 按撥弦常常卡住發不出聲, 他也很無可奈何地頻頻調音.


Antonio Malinconico 演奏龐賽:"西班牙佛利亞舞曲"二十段變奏與賦格(Ponce: Variations)片段

哈維‧卡德隆(Javier Calderon)演奏龐賽:二十段變奏與賦格片段(主題與尾奏賦格)

Rafael Elizondo 演奏龐賽:二十段變奏與賦格片段

最後終於等到我比較聽過的阿爾班尼士(Albéniz)了, 因為我收藏了同樣的鋼琴編曲. 雖說比較熟悉, 演出品質也類似, 我還是較喜歡上一首.

César Amaro 演奏阿爾班尼士:格拉納達(Granada)

斎藤明子演奏阿爾班尼士:孔雀舞曲─隨想曲(Pavana Capricho)

John Williams 演奏阿爾班尼士:塞維亞(Sevilla)

安可曲有三首, 第一首比較完整, 是巴哈的BWV1003行板, 很好聽! 第二首義大利小曲和第三首(自創曲??)就很短很倉促, 沒有太多印象...

普蕾絲蒂(Ida Presti)演奏巴哈行板 (BWV1003,第一樂章)

以連串的室內樂來總結2008年, 真是一大享受 :)

Taiwan Connection 2008 Recital

這陣子連聽了三場室內樂. 因為比起交響曲或協奏曲, 我還是愛室內樂和鋼琴曲居多, 所以我買了很多在演奏廳或新舞臺的小眾便宜票. (大把銀子則拿來砸在歐洲天團上...)

12/20(六)19:30 @ 新舞臺: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室內樂之夜

再次因為遲到而沒聽到第一首, 演奏組合是 小提琴/胡乃元, 鋼琴/黃海倫, 大提琴/陳世霖. 在電視上聽到的第三樂章, 速度和強弱詮釋得非常到位, 讓我真正領會 "吉普賽" 的暱稱由來.

匹茲堡(Pittsburgh)鋼琴三重奏團(上兩片)、Monument鋼琴三重奏團(第三片) 演奏 海頓: G大調鋼琴三重奏"吉普賽"(No.39, Hob.XV/25)

第二首王健、胡乃元都沒上臺, 由TC弦樂團擔綱 (小提琴/林允白、林佳妃, 中提琴/黃鴻偉、王怡蓁, 大提琴/陳世霖) 演出孟德爾頌的降B大調第二號弦樂五重奏(Op.87). 我從前對這首沒什麼印象, 而他們的演出很具情緒, 深深感動了我, 也讓我更想認識這首曲子 (亞馬遜網購試聽). 樂器音響問題反而比較大, 第一小提琴音色太尖銳、大提琴最高音弦好像壞掉有雜音.

下半場是重頭戲了, 胡乃元/黃海倫/王健 的黃金組合演出 德弗乍克的F小調鋼琴三重奏(Op.65). 他們的默契真是好到沒話說, 一路上的情緒飽滿 (甚至有點灑狗血 XD). 雖說胡乃元的錯音多了些, 王健的大提琴好像還是弦怪怪的同一把, 但是整體呈現還是非常專業.


藍玫瑰三重奏團 (第三片) 演奏 德弗乍克: F小調鋼琴三重奏(Op.65) 第一樂章(上兩片),尾聲(第三片)

安可曲是我沒聽過, 但一聽就愛上的莫札特五重奏. 然後在大家不斷出來謝幕的情況下, 由於這場演出沒有獻花, 害我不知道該什麼時候走 :P
葛羅米歐重奏團(Grumiaux ensemble)演奏 安可曲:莫札特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K614-1)第一樂章

網友在PTT古典音樂板的評論: "TC一點都不輸外國名樂團", 我則認為, 他們本身已經是國際級的樂團了! 能在臺灣聽到這麼高水準的室內樂演出, 真是太幸福了!

12/22/2008

Gloria and The Creation; Tap Effect


神秘失控 在 模范棒棒糖 的表演

這週間聽了兩場合唱團參與, 但截然不同的演出. 不過因為太忙, 演出都遲到進場, 沒看到第一首曲目, 文章也只好縮水啦 ^^;;

2008.12.17(三) 新舞台 榮耀創造《箴言‧詩篇聖樂團2008年度音樂會》, 錯過了"榮耀頌", 透過電視剛好聽到著名片段 "Domine, Fili unigenite", 覺得合唱團不錯, 樂隊很爛.

我對韋瓦第作品"榮耀頌"(Vivaldi:"Gloria", RV 589)的第一印象: 電影 "鋼琴師"(Shine)

入場之後很幸運地撿到獨唱群前面的位置, 聽我主要想聽的海頓神劇"創世紀". 雖然很可惜地, 不是全本完整演出, 但是詳盡的節目單, 和對應每一天創造的舊約聖經朗誦 (抑揚頓挫又有磁性!), 讓我對這場演出印象還是不錯.

海頓神劇"創世紀"(Haydn: Oratorio "Die Schöpfung"): 上帝說, 要有光. 於是就有了光.

指揮 劉盛福 功力相當不錯, 兼顧各個分部, 也不會因為團員的出錯而亂了手腳. 樂團實力蠻糟的, 銅管的音色居然相對比其它聲部舒服orz

合唱團人數雖少, 音色、音質、音準、咬字、穿透力卻非常好; 可惜每首都大趕拍, 讓指揮和樂團蠻囧的... 其實只要他們抬起頭來看一下拍子, 整場表現就趨於完美了.

趕拍的不只是合唱團, 女高音更是搶拍搶上癮了, 導致旁邊的男高音很尷尬, 在兩個不同的節奏間努力唱和. 男低音 陳文聰 的音色和德文咬字令人驚艷, 拍子也是最穩定的, 不過其他兩隻獨唱的音量比較大管.

安可曲: 華格納歌劇"唐懷瑟"(Wagner: "Tannhäuser")進行曲與合唱 (小號響起, 賓客進場,歌唱比賽開始)

安可曲出乎我意料, 竟然選了跟韋瓦第、海頓時代和風格都差異極大的華格納歌劇! 而且除了男高音的音色不夠和諧外, 這首安可的水準算很不錯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 我買的票還可以換 韓德爾"彌賽亞"的 DVD+CD, 封面大大的管風琴, 查了才知道是全台第一高的, 很漂亮呢!

淡水真理大學 (馬偕親建) 大禮拜堂的巨大管風琴


2008.12.19(五) 華山創意園區中5館 舞工廠舞團 聲音創作第一號【踢踏效應】, 錯過了開場舞 "萬苦淵藪", 而且我在那區迷路了, 進去舞台又一片漆黑, 有點狼狽地隨便找個位子坐下.

這次是衝著高人氣阿卡貝拉團 神秘失控人聲樂團 (Semiscon Vocal Band) 去的. 這是我第二次聽他們的現場演出, 而這次的水準又比上次 (在場地不佳的台大醫院一樓) 好得多. 音效方面有個小缺點: 打擊聲部的麥克風調音怪怪的, 回音也太大.

不過到了現場以後, 發現這次的創意組合才是最驚艷的! 我沒有想過踢踏舞可以這麼隨性, 而且跟爵士風的阿卡貝拉這麼搭調! 不論是舞台劇的設計, 隨手拿起特製皮箱就踢起來, 還是燈光造景動感都100分的水上踢踏, 都帶給觀眾十足的歡樂! 更別說是 "關鍵之鑰" 裡女舞者拿起花翩翩起舞, 還全場大放送小花束喔! (我拿到的是代表 "希望" 的滿天星 >\\\\<)

此次演出的宣傳短片


(舞工廠舞團 官方網站連結, 詳盡地介紹了他們 "美式踢踏舞" 的表演風格. 還有 無名以及眾多部落客的推薦)

雖然表演偏短 (19:30-20:40), 劇情鋪陳也不夠深刻, 但這場充滿歡樂的演出, 讓我近日的壓力得到很大的釋放 :D

12/15/2008

China Tour: Hangzhou

我的"雷峰夕照"

上海行那篇的預告好像難產很久...沒辦法, 跟暑假期間悠閒的 周遊列國 比起來, 現在實在太忙了, 幾乎沒有時間兩樣以上的新東西. 其實除了最近的 表演藝術系列 之外, 足球系列也有可寫的, 因為這幾週看 ESPN/Star Sports 的英超看得很爽 :D, 西甲國家德比也千呼萬喚始出來!

還是先懷念一下美如仙境的杭州西湖吧~ (我拍的照片在 http://picasaweb.google.com/0928lemur/2008, 不過還有別人拍的沒放上來.)

叔叔安排的西湖行, 有他們全家, 堂妹家教, 和我. 六個人舒服地坐上 上海南站直達杭州的火車 (2小時), 然後在漫長的計程車排隊後 (1小時), 一行人抵達西湖. 在望湖賓館將行李置妥, 隨即前往樓外樓餐廳 (典自「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用膳.

菜色在上面的連結裡面有寫, 但這家餐廳的重點是, 落地窗外的西湖景色實在太美! 傍晚我們又來此地, 廳裡燈火輝煌, 又是另一番景致:

下午先逛了餐廳旁的西冷印社. 這算是叔叔的私房景點, 遊客不多, 但是 好山、好水、好印、好樓 樣樣不缺, 加以蔭涼處處, 真是怡人又消暑 :)

接著信步漫遊, 欣賞「孤山不孤、長堤不長、斷橋不斷」, 再前往船塢搭畫舫, 順便訂了晚上「印象西湖」的票. (後話: 此劇不看也罷. 無聊的劇情安排, 徹底浪費了喜多郎、張靓穎等藝術家的才能.) 此時西湖下起雨來了, 徹底印證了蘇軾「山色空濛雨亦奇」的真實性. 大部分的風景區都是下雨就糟 (例: 蘇格蘭蘿夢湖), 偏只有這西湖, 即使遇到滂沱大雨, 還是美到一個極致!

我的"曲院荷風"

在畫舫上欣賞雨景之餘, 也下船逛了湖中好些景點: 湖心亭 (張岱: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風月無邊 (乾隆)、三潭印月 (蘇軾)、小瀛洲 (「湖中有島, 島中有湖」). 一直到了雨勢稍歇, 方下船經由蘇堤前往雷峰塔. 在西元 1924 年(因為地基被挖空)自己倒掉的雷峰塔, 在 2002 年被其上的「新雷峰塔」取代. 完全不費腳力的電扶梯和電梯設計, 倒讓我開了眼界:P

由塔頂遠眺整個湖面的景色極佳, 在此放上錄影:


晚上吃飯、看戲、打D回旅館睡個好覺, 就略而不提.

隔天豔陽高照, 於是我們趁著「水光瀲灩晴方好」, 坐著公營遊湖車繞湖兩匝, 途中在星巴克還吹了一會兒冷氣. 雖未「聞鶯」, 但沿途「柳浪」盡收眼底; 感謝它們庇蔭, 我們方能抵擋杭州的酷暑、西湖的悶熱, 心曠神怡地欣賞沿岸風光.

我的"曲院荷風2-保俶如美人"



這趟車程, 以由北而南跨越 蘇堤六橋 最富趣味 (連一點震動都沒有, 就輕易地跨過了陡橋!), 其次是欣賞最顯眼的白堤「錦帶橋」上, 遊客絡繹不絕的動態美.

下午叔叔一家人又上了雷峰塔 (而且買了塔磚), 我則在塔下流連自拍. 傍晚在旅館用完晚餐後便踏上歸途, 前往火車站回上海囉.

下回預告: 隻身前往南京的大冒險!

12/13/2008

2008 Yun-Yang Lee Piano Recital

以上這段在網路上一片好評的YouTube影片, 是李昀陽和德國埃森(Essen)國家愛樂 (Stefan Soltesz 指揮), 演出 葛利格(Grieg)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沒錄尾奏 :(

簡單的感想. 這次無心插柳買的獨奏會, 讓我陶醉在接連不斷的蕭邦旋律 (大概兩個月不用再聽別的演奏 ;). 更驚喜的是, 居然有一個台灣人, 能如此精湛詮釋 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大概半年不用聽鋼琴版!) 最棒的是, 這次的評論我可以省力寫了:P 因為有一位他的知音, 在 無名小站 整理了他的全部 :)

一樣是沒吃晚餐趕到國家音樂廳 (PS. 這是我今年第一次進大廳耶^^), 然後按照幾十分鐘前的線上情報找到第三排的空位. 結果發現我多慮了, 可以塞1000人的二樓, 大概坐不到300人...景氣真的很差啊 @@

更糟的是, 我正後方坐了一群吱吱喳喳的八婆學生, 從李昀陽的宅男造型 (嘆, 不能同意更多orz), 談論到她弟弟怎樣怎樣...我在第一首曲子開始演出後, 實在受不了, 回瞪了一眼, 才讓我在表演進行中聽到多一點音樂, 少一點八卦. 畢竟, 我非常同意以下對第一首曲目的評論:

"This is such a beautiful way to start the evening - listening to Sviatoslav Richter playing Chopin's Polonaise-Fantasie."
-- gerryrains (1個月以前)於YouTube評論

而李昀陽的現場演出, 確實在第一刻就抓住了我的耳朵. 他的右手音色纖細又精確, 而每一段華麗的快速音群, 都進入了 零失誤的神之領域 ! 曲目介紹
參考: 李希特 (Richter) 演奏蕭邦幻想波蘭舞曲 Op.61



等待遲到觀眾入場後, 李昀陽帶來第二首大曲目: Ballade No. 1 (我都戲稱"芭樂歌"). 依然是天籟等級的超技完美演出!
曲目介紹
參考: 霍洛維茲 (Horowitz) 演奏蕭邦第一號敘事曲 Op.23


接下來是一口氣演奏兩首圓舞曲和一首夜曲了. 這段演出我倒聽出了李昀陽可以再進步的空間: 他左手和右手的自由速度有時並不在一起, 尤其是圓舞曲這種拍子相對要求穩定的曲目, 往往因此失去了該有的律動感. 也許左手應該在每一個段落再加強主導節奏的重音. 曲目介紹
參考: 艾克斯 (Ax) 演奏蕭邦第三號圓舞曲 Op.34 no.2

參考: 霍洛維茲演奏蕭邦第七號圓舞曲 Op.64 no.2

參考: Vadim Chaimovich演奏蕭邦第一號夜曲 Op.9 no.1


上半場的壓軸, 是前一陣子 陳冠宇 也彈過的 第二號詼諧曲. 這裡我就不做殘忍的比較了:P 總之, 這是我上半場最喜歡的演奏, 因為我聽出(也看到)李昀陽在完美技巧之外的"詼諧"性格.

下半場只有一首曲子: 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原版, 給鋼琴獨奏). 說實話, 我比較喜歡拉威爾(Ravel)改編的管絃樂版本, 但好的現場演出難得, 這次李昀陽的演出可算得上餘音繞樑了. 這首由性格迥異的小品串接而成的名作, 簡直就是為李昀陽量身打造, 完美地契合他情緒幾近斷裂的神經質演奏風格.

在場的觀眾可能有許多人聽過他以前的表演, 安可聲不斷, 而李昀陽也不負眾望, 加碼演出蕭邦另外兩首名作, 以及(在疲憊的狀態下)重彈第一號夜曲 (這次沒有加突兀的跳音, 更流暢也更感性).
參考: 伊果希娜 (Valentina Igoshina) 演奏第一首安可, 蕭邦華麗大圓舞曲 Op.18

參考: 李希特演奏第二首安可, 蕭邦練習曲《冬風》Op.25 no.11

兩個小時的精采演出, 讓我無比滿足地享受一頓高級鋼琴饗宴.
(真想打個飽嗝 :D)

12/02/2008

The Black Bearded Bible Man

不能錯過的網友完整評論: 查拉頭查拉; 首演慶功照: 愛樂青年團團長二胡兒.

我在很早之前就買了特價票, 座位是戲劇院四樓最前排. 好處是有欄杆可以休息, 而且指揮和樂團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 缺點則是不容易觀察演出者表情和舞台深處的設計, 而且要是唱將不夠力, 聲音傳不太上來. 所以我在開演前照樣看了一下一樓未賣出的座位 (少得可憐啊, 真是超賣座的! 台語歌劇有搞頭!! ), 但因為當天從公司趕過去時有點晚了, 事實上連節目單都來不及買, 就沒頭沒腦地鑽進本來的座位.

預告花絮



上篇說過, 我最大的感想是「音樂重於劇情」的失衡, 在這裡我就作曲、演奏、演唱、演技、佈景、導演、和編劇, 討論這齣「旗艦歌劇」帶給我平淡卻不失驚喜的體驗.

作曲. 我對 金希文 的交響樂認識不深, 他的作品我只唱過《風中的種子》(給合唱團及大型管絃樂團). 但今天聽了一整場下來, 我深深佩服這位作曲家在器樂上的功力. 開頭的不和諧尖銳音和海浪效果, 顯示這場歌劇編曲將展現金希文擅長 (但觀眾不一定買單) 的二十世紀嚴肅音樂風格. 渡海那景的律動, 則讓我聯想起 揚那切克 (Leoš Janáček) 將捷克語節奏融入音樂的作法, 樂團竟能「唱」出閩南話的「氣口」! 再來幾段, 熱鬧逗趣的學語過程、傳統信仰的衝突爭鬥、牛津學堂的百人合唱、戰火交錯的逃難場景, 有一點華格納歌劇澎湃而連綿不絕的韻味, 配器和旋律卻是非常臺灣味的抒情. 終幕橫笛獨奏結合國樂技巧、和燭光映射下的弦樂斷續呢喃, 又將聽眾帶入了極簡主義. 總之, 單以管弦樂作曲而言, 我非常喜歡這部很有畫面的作品.

演奏. 簡文彬帶領 NSO 很賣力, 但畢竟這是個整年檔期滿滿的未成熟樂團, 出差錯的地方實在不少. 譬如一開始的不和諧音, 居然讓「不和諧=難聽」的誤解成真了@@ 管樂和弦樂也經常分家, 好些木管和銅管聲部在高潮時不夠強勢, 最後的弦樂斷續也缺乏餘韻. 好在整體而言非常穩定, 配合台上演出者的部份都很稱職.

演唱. 主角「黑鬚偕」由美國男中音 Thomas Meglioranza 飾演, 絕對是這齣歌劇的最大焦點! 他清楚的英語和閩南語咬字、不賣弄但深情款款的唱腔、以及注重細節的精準表演, 讓本來該「教」他閩南話的配角們盡皆失色! 勉強來說, 飾演吳益裕的男低音廖聰文, 聲音穿透力和閩語咬字差可比擬; 戲份較少的「吳老爹」男中音陳榮貴也很不錯, 但寫給女生和其它配角的詠嘆調就太 義大利 了. 無論是美聲高音盤旋處, 或合唱團壯大聲勢時, 我都很難分辨他們到底在唱哪種語言. (字幕機一度當掉時, 真的是一頭霧水).

以下這首搶先聽, 是我全劇中最有感觸的抒情曲, 引自同是前愛樂合唱團員/行政的海豚飛:

馬偕:我最後安息的所在曲/金希文,詞/邱瑗、施如芳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一生的快樂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觀望全地
波藍大海 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我全心所疼惜的、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孔隙觀望全地 觀望全地 波藍大海 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無息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我意愛於此
盼望在那人生的煞尾站 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 找到最後的住家


演技. 除了音樂, 這齣歌劇找來了九位舞者, 我覺得他們的出現, 每每讓空蕩蕩的舞台迸發出無限活力! 初登場的牧童橋段, 由馬偕跟這群舞者挑大樑, 讓我從第一幕長達四十五分鐘的不知所云中突然醒來! 自然的對話、俐落的舞姿、走位動作和樂團絲絲入扣, 讓我對這群年輕舞者肅然起敬! 之後的神明出巡團更是演得維妙維肖, 摔椅子折十字架毫不遲疑 :P 但這也突顯了可憐的獨唱組和合唱團演技欠佳, 聚光燈不在自己身上時總是演得很彆扭; 走位唱歌時, 拍點也幾乎沒有同時進來過, 還好和聲都沒掉, 否則真的沒啥可誇了.

佈景. 大量結合多媒體的場景, 多少彌補了這次地面化、缺乏高度的舞台設計. 尤其, 投射在半透明簾的影像包圍著表演者, 讓觀眾有許多的想像和解讀空間. 我愛山景和日出的部份, 但對海水部份則難以茍同: 台灣海峽千變萬化的海象, 不該只用兩三段小小波浪和淙淙水流交待. 順便誇讚燈光、服裝、和彩妝師, 他們讓每位角色都很有特色, 每個 (無多媒體) 場景都很有氣氛.

導演. 可能是遷就音樂和劇本, 這次的演出長度和對話都太鬆散了. 但大家進出場和走位都很整齊, 各幕的意象傳達得很順利, 也沒有出現特別突兀或不合時代感的地方.

編劇. 是全劇最大的敗筆. 倒敘法已經被大家用爛了, 居然還為此寫了一個冗長的第一幕第一景, 而且歌詞進了義大利美聲唱腔後, 就很難分辨唱的是哪一國話, 寫得再優美也枉然. (何況重複的句子和空泛的教條一堆; 我倒是注意到「愛」這個字經常念作「疼」, 可能跟當時語言有關?) 至於全劇的故事性呢? 追敘和渡海的部份, 我認為可以在25分鐘內搞定; 馬偕學語的趣事佔15分鐘, 看病的台民糾葛演30分鐘也就夠了; 牛津學堂的鐘聲 一景最糟, 我真的搞不清楚是在演蓋學校招生, 還是在演沒啥新詞的愛情纏綿, 很希望多講一些前者, 至少20分鐘. 中法戰爭的矛盾本來也可以發揮個30分鐘, 但顯然這場仗寫得還沒有第一次鄉民砸教堂有氣勢, 所以同樣的半小時令人昏昏欲睡. 最後一幕延續著第一幕第一景, 繼續挑戰觀眾的耐性極限; 既然講得都差不多, 我寧可刪掉第一景, 換得這30分鐘集合土地愛、家庭愛、基督愛的感人結局.

這樣全劇可以在 150 分鐘講完, 沒有遺漏原劇的元素, 而不會像這次 180+ 分鐘的類似台詞洗腦儀式.

事後查了維基百科, 發覺金希文安排的管弦合唱高潮: 牛津學堂「打醒」, 其實是在講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900年馬偕最後一次巡視宜蘭的教會,回到淡水後因為罹患喉癌導至聲音沙啞,連牛津學堂開學,他都無法教課,後來喉嚨潰爛,吞下去的食物都從喉嚨的洞流出來,他自知上帝召喚的時刻到了,就趁家人和輪流看護的學生不注意,突然跑到學堂大聲敲鐘,把學生召集起來,吃力的上完最後一堂課

現場卻是安排多媒體投影真理大學生, 穿插突然湧出的合唱團敲唱「打醒」, 等到十五分鐘的中場休息後, 下一幕馬偕才躺在床上開始上課, 短短幾句的內容也根本不像講課@@. 原本如此動人的故事, 竟被編得平淡淺薄、交待不清, 讓人真的很火! 好在, 這次只花不到五百元, 也沒有挖空心思搶好位, 節目單又便宜, 算是看過的歌劇裡面很划算的了^^

11/30/2008

Eric Chen 2008 Recital

上次親炙國際頂級樂團的演出後, 這週趕看兩個國人自製演出 (用"趕"這個字是因為都是下班時間從公司趕過去, 晚餐都沒吃:~). 兩場演出有著相反的不平衡: 陳冠宇鋼琴獨奏會 是"秀味重於音樂", 台英語歌劇 黑鬚馬偕 則是"音樂重於劇情".


先說十一月二十五日的陳冠宇 (Eric Chen). 這次很幸運的, 我坐在鋼琴家的 右側, 跟上一場恰恰相反, 為什麼??

因為這位鋼琴家的正面, 比他的手指重要多了 XD

上半場有兩首曲子, 跟演出前打的廣告有點出入 (害我之前的功課有點白做 -_-), 在這裡放上 Youtube 找到的連結, 以及 網友的現場直擊. (有陳冠宇的照片喔!)

首先登場的是我很期待的莫札特奏鳴曲 K570, 它的第二樂章相當的溫暖. 但是這位不愧有著"台灣鋼琴王子"美譽的鋼琴家, 從上台開始就只吸引我的眼球, 至於音樂則根本讓我無法聯想到莫札特, 原本輕快的, 短短的, 古典的 快-慢-快 奏鳴曲, 被過度的自由速度, 和高低音力度巧度不均的觸鍵, 弄得盡失韻味 orz


上半場後兩首就是更動過的曲目了. 我沒買節目單, 所以前幾秒有錯愕一下, 但好在還是耳熟能詳的曲子, 所以順順地聽完了. (目光當然還是沒移開過陳冠宇 -- 怎麼可能有舉止這麼優美的鋼琴家啊!) 蕭邦的第二號詼諧曲 Op. 31 (原本是安排第三號), 以及李斯特第一號魔鬼圓舞曲 (Mephisto Waltz No. 1, S. 514, 原本是安排風味類似的塔朗泰拉舞曲), 都是對比很強, 很具戲劇張力的曲子. 但重點是這兩首的技巧都很難, 而我們的鋼琴王子顯然沒有辦法避免過多錯音, 更經常把炫技部份的速度放慢; 再加上我實在不喜歡這台 Yamaha 鋼琴的過大回聲, 把精巧的多聲部和顫音混得模模糊糊地. 所以雖然這兩首比較合陳冠宇的浪漫風格, 我還是無法給予熱切的掌聲...


下半場我迫不及待移座到前幾排, 為的就是要更仔細地欣賞"王子"的一舉一動 :P 一開始是德布西的三首小品連續演奏, 這是我整場最滿意的部份:) 陳冠宇的自由速度實在蠻適合印象派的, 而且這幾首曲子不必太過擔心缺乏層次感和炫技錯音的問題. 他引導觀眾不打斷小品間隔的表情, 更是優雅悅目至極 :D


最後的重頭戲, 是我買這場音樂會的原因: 舒伯特的 "流浪者幻想曲" D760, 因為實在很難得看到流行演奏家願意挑戰這首又長又難的曲子. 這個演出讓我有一種奇妙的違合感: 一位長得比李斯特和蕭邦都要俊帥的鋼琴家, 詮釋著其貌不揚的"小香菇"舒伯特的名作! 舒伯特在咒罵 "Das Zeug soll der Teufel spielen!" ("寫這鬼東西, 魔鬼才會彈!"), 咱們的鋼琴王子卻舉重若輕, 彈到第一個休止符, 就雙手往上, 優雅地畫了一個大圓, 加上一個燦爛的微笑, 迷死人不償命!! 雖然演奏技術可能比舒伯特更可怕 (尤其是詼諧樂段), 但認真專注, 不慍不火的態度, 卻讓我相當投入這首愛曲. 閉上眼睛, 彷彿可以看到舒伯特抱病創作這曲時, 怎麼彈都彈不好的模樣...

到安可曲時, "王子"終於說話了, 語氣跟他的紳士舉止一樣溫和! 藉由他的介紹, 才知道現場其實很多扶輪社的後援團.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嚴肅音樂, 他提醒我們掌聲要大一點才有安可 XD


第一首安可是改編音樂劇"貓"的歌曲 "回憶" ("Memory" from "Cats"), 我覺得和聲太整人了, 導致旋律整個被 Yamaha 的轟轟共鳴蓋掉. 第二首好多了, 融合音樂劇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兩首情歌 "Music of the Night" 和 "All I Ask of You", 恰是我認為全劇最動人也最關鍵的歌曲. 最後則是受 "交響情人夢" 片尾曲炒作知名的蓋希文 "藍色狂想曲" 精選改編, 一開始的著名滑奏彈得很好, 可惜就是沒選到我最愛的慢板部份 (就是下面影片的這段).


一下發覺我寫太多了, "黑鬚馬偕"只好放到下一篇吧!

11/23/2008

Yuri Temirkanov and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以下三段影片, 是鋼琴女王 阿格麗希 彈奏氣勢磅礡的柴一第一樂章, 也是上半場的曲目)



其實聽完這場音樂會已經一週了, 但由於忙著在寫 公司的部落格, 今天唱完紅包場小合唱團才回來補上感想; 而且再不寫的話, 週二的 陳冠宇音樂會 和週五的 黑鬚馬偕 更將拖稿遙遙無期...

鑒於多次在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的經驗, 好團不能被壞位置毀掉, 所以這次買的票是並不便宜的二樓 orz 而我當天在演出前幾分鐘到櫃檯查詢空位, 讓我坐到一個賣價更貴也更滿意的位置: 14排左側27號.

為什麼選左邊? 因為上半場是許久未聽的鋼琴協奏曲, 坐左邊才能清楚地看到鋼琴家的手在琴鍵上跳躍囉! 而且這個組合只有鋼琴家是新的 (樂團, 指揮, 曲目, 和最後安可, 在台灣都已經重複過了), 所以要看新梗就得搶這種位置 XD




整場綜合的評價, 我跟全場觀眾相去不遠: 實在是太美妙了! 首先, 音樂廳宣佈上下半場遲到不得入場, 讓整個演出幾乎沒有被台下打擾. 而指揮 泰密卡諾夫 (Ю́рий Хату́евич Темирка́нов / Yuri Khatuevich Temirkanov) 是俄國當今指揮第一把交椅 (比他小的 葛濟夫 比較不合我口味), 他把我印象中的兩首名曲 (阿格麗希彈的柴一 跟 穆拉汶斯基指的柴六) 詮釋出一種更溫暖, 更有故事性的味道 (即使弦樂和木管的音質都不是絕對醇美). 再加上千萬音響也無可模擬的強力銅管, 拉奏撥奏都整齊劃一的弦樂 (貼合程度 = 音量放大數十倍的弦樂五重奏!), 以及上下半場各具巧思的安可曲, 這次的荷包失血可說是完全值得!



上半場演出的是劃時代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打破以往炫技獨奏家和伴奏樂團涇渭分明的角色, 這首曲子很多時候把鋼琴當做交響樂團的一個分部, 也就是「協奏曲交響化」. 這次演出最大的特色是指揮的安排: 他把第二小提琴移到觀眾右側 (一般而言都會躲在觀眾左側的第一小提琴後面), 大提琴則是從他正前方往左後側延伸到低音大提琴 (一般而言會放在
觀眾右側). 我馬上從聽覺體會出這種安排的特點: 主旋律的第一小提琴和鋼琴, 可以更近地聽到大提琴的支持音準和節奏, 但第二小提琴就不能像以往的安排一樣依賴第一小提琴, 而必須跟中提琴緊密合作控制和聲.

然後他跟 小澤征爾 一樣不拿指揮棒, 幾乎不打節拍, 而且看鋼琴的次數和看樂團的差不多. 這必須是在樂團各分部已經達到很高的音色和節奏默契之下, 才能跟著指揮的連綿手勢製造表情. 我想因為這場曲目是他們演出多年的熟悉經典, 使得他們可以做得更細緻, 速度就可以跟鋼琴一起飆快, 唱和也可以跟鋼琴對得自然精準.

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更以鋼鐵般的觸鍵, 蕭邦式的深情, 和李斯特派的超技, 近乎完美地和樂團「交響」了這部傑作. (但快到最後, 和弦彈錯踏板延遲, 聽起來就有點囧...)

上半場安可曲「葛利格: 皮爾金-山王大廳 (鋼琴獨奏版)」 充分展現獨奏家駕馭鋼琴的功力: 從神秘的躡步起頭, 到瘋狂加速, 以恐怖的極強和弦連續技 (但錯音很多) 收尾, 等於是把鋼琴當做一個交響樂團來使! (不過我更喜歡原始版本的 山王大廳-管弦樂加合唱團版本, 因為音色和漸強搭配得更天衣無縫 :)

下半場演出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後一部作品「悲愴」, 正是由他本人在過世前九天, 親自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首演. 這次的演出, 在前兩個樂章真的美到讓我起雞皮疙瘩, 我總算不用 (提心吊膽地) 暗數五拍子, 就可以自然地隨第二樂章的圓舞曲呼吸. 第三樂章比較可惜, 整個樂團在趕拍和合拍中間求生存 (有一度弦樂竟突兀地慢回來 XD), 主題句唱得也沒有前面的順暢, 但銅管的大鳴大放真是快意. 第四樂章算是聽過比較不誇張的版本, 不用濫情訴求, 一股哀怨就緩緩蝕入內心深處; 比較明顯的缺點是弦樂起奏音往往太過突強.

最後的安可曲「艾爾加: 謎語變奏曲-Nimrod」(謎語變奏曲的每一段都用借寓法描寫艾爾加的一個親友. 這 Nimrod 典自舊約聖經, 是
獵人的意思, 描述艾爾加的一個朋友 A. J. Jaeger, 他的姓在德文就是獵人:) 有一股強烈的昇華感. 也只有這樣的音樂, 才適合當悲劇的片尾曲, 放在哀傷的柴六末段樂章之後做安可.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 於柴六火力全開的銅管和打擊部, 在這首曲子後段, 以內斂的方式融入連綿不絕的旋律, 通力合作將這曲推到感人的高潮.

這次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 以下許多網址都是演出評論, 我這業餘的就不再多說了 (雖然明明說得很多 ^^|||)
http://tw.myblog.yahoo.com/tear-cheer/article?mid=125&prev=129&next=113
http://blog.xuite.net/mono.wen/blog/20897038
http://amber2007-yoyo.blogspot.com/2008/10/2008.html
http://blog.roodo.com/scchiang/archives/7605451.html
http://blog.yam.com/concert/article/18136917
http://yajenhina.pixnet.net/blog/post/22385179

10/26/2008

China Tour: Shanghai (2)

首先隆重介紹我和小叔此行最刺激之行程: 去崇明島玩滾大球! XD
(驚聲尖叫連連!!)

嗯嗯, 除了長輩們安排好的景點以外, 我也秉著前幾年背包客的精神, 自己探索了幾個地方:

吃完虹橋"金錢豹"以後的下午徒步旅行, 經過了宋慶齡陵園, 看看中共對宋慶齡和謝晉元等人的歷史評價為何.











看完以後走到不近也不遠的上海交大, 看看他們大學生的刻苦環境, 和令人羨慕的足球風氣.










接下來走回體育場, 經過徐家匯商圈和天主堂, 感受一下"上海的光華商場"之魅力.










另一天去上海福州路文化街 (跟台北重慶南路有點像, 但更傳統了些), 看了一下午的武俠小說, 順便拍了夜景. 比起獨棟27層的上海書城, 我們的誠品書店規模較小, 但設計感強很多.








連足球的那篇文章, 算是把整個上海市旅程約略介紹完了. 接下來是緊湊的上海周遭城市旅遊, 率先登場的將是最美的杭州西湖, 敬請期待!

10/24/2008

iMath Search Engine

為了讓大家能更直接感受我們 iMath 網站的搜尋功能, 這裡介紹一個小工具:

iMath搜尋說明

是不是很可愛, 很有趣, 而且很強大呀?

但是請仔細看看, 上面那個工具列弄得好像有點陽春...
呵呵被發現了, 這是沒有經過美工訓練的我, 自己亂畫的 orz

還是換一個比較漂亮的圖好了...NG重來!

為了讓大家能更直接感受我們 iMath 網站的搜尋功能, 這裡介紹一個小工具:




搜尋說明

是不是更可愛, 更有趣, 而且更強大呢?
還可以搜搜看 "樂透" "星座" "遊戲" "油價" "平均" "imath" 等等, 會發現我們真的什麼題目都有喔! :)

免費加入會員以後, 還有更多更炫的功能,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Before I Listened to Classical Music...

我的古典音樂熱情跟足球一樣, 都被開發得很晚. 還記得高中同學有一位熱愛古典音樂, 還組"口笛社"徵求口哨演出 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 "春" 第一樂章的"小鳥"們 XD 我那時當然不知道這曲子是啥, 然後也不會吹口哨 XD 我直到大學三年級, 才知道他們口口聲聲說的 "貝多芬" "蕭邦" "德布西" 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這篇主要是講我聽古典音樂前的事, 也跟前一篇作個對照, 說明我其實什麼都嘛聽. (尤其愛五月天那種"俗擱有力"的, 還有蔡依林"七十二變"那種編曲很妙的)

挖出了大二的簽名檔:
<title>最愛中文女聲</title>
<li><faye wang="">純淨甜美的嗓音 背後有力量支持 唱腔多變肯創新</faye>
</li><li><coco>中國的瑪麗亞凱利 轉音豐富實力夠 再加品學兼優身材好</coco>
</li><li><a mei="">酒館天后演唱會女王 爆發力十足感情夠 節奏律動感強</a>
<p s="">男歌手們要加油啊</p>
</li>
也就是說我當時愛聽王菲, 李玟, 張惠妹等人的專輯 (現在還是很愛). 然後張雨生最後一張專輯徹底震撼了我:







標題: 張雨生--「口是心非」專輯, 時間: Mon Feb 9 06:20:43 1998

最近才買了這一張專輯(算是不趕"風中之燭"之類的熱潮吧^^;)
真的是越聽越喜歡
整張專輯10首歌曲都有很高的水準,
可說不僅是張雨生登峰造極之作,
甚至是臺灣創作歌手最棒的專輯之一...

下面就po幾首歌詞給大家看看,
他寫的詞很不錯的喔:)
標題 張雨生--口是心非, 時間 Mon Feb 9 06:34:39 1998

口是心非 你深情的承諾都隨著西風飄渺遠走
癡人說夢 我鍾情的倚托就像枯萎凋零的花朵
星火燎原 我熱情的眼眸曾點亮最燦爛的天空
晴天霹靂 你絕情的放手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

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 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
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 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

口是心非 你矯情的面容都烙印在心靈的角落
無話可說 我縱情的結果就像殘破光禿的山頭
渾然天成 我純情的悸動曾奔放最滾燙的節奏
不可收拾 你濫情的拋空所有晶瑩剔透的感受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這首吧:)
這是他這張專輯最像傳統情歌的曲目,
但千萬不要以為整張專輯都是這個調調喔!:)
標題 張雨生--玫瑰的名字, 時間 Mon Feb 9 06:39:48 1998

玫瑰多情也多刺 竟與妳似曾相識
有多少次我嘗試寫首詩 留下妳那婀娜多姿的樣子
有時候嬌橫傷人 有時候矯柔依人
我只能用最奢侈的玻璃 為妳築起不懼風雨的天地

只要能夠陪著妳我都願意
我就是妳忠實的園丁
只要能夠想著妳我就歡喜
即使妳寧可自由自在呼吸那一窗星星

名子背過又忘記 符號充滿了神秘
原在夢裡忽而又中世紀 我像聖堂下為妳禁慾的僧侶
標題 張雨生--河, 時間 Mon Feb 9 06:47:47 1998

當你平躺下來 我便成了河
迴繞你的頸間 在你唇邊乾涸
竊想你的眼神 我戀戀不捨
聚為一泓泉水 深邃清澈

當愛燎原成災 你徐徐側身
堆積肥沃河床 我是朝聖的人
我是客途的雁 卻一往情深
從此無意追逐 新綠的春

任我流吧 (這)層層冰川
(就算)億年換幾寸 我也寧願這麼盼
等到昏黃 (我會)等到癡傻
等著公主吻青蛙

魔咒緩緩退盡 你笑得厲害
天曾缺掉的角 無非此等神采
我將殘翼放下 從河中走來
你正頷首告知 這裡有愛

很抒情的一首情歌,
間奏和曲末的吉他輪流狂飆更是使人爽快:)
標題 張雨生--愛情..的圖案, 時間 Mon Feb 9 06:55:46 1998

請你給我一個吻吧 我便不會再懼怕
我將貼身藏起酥麻 拋開所有的牽掛
請你給我一個擁抱 我便情願被燃燒
我將秘密進行浮雕 歧視所有的依靠

最美麗的季節裡我們初相遇
就在至高的峰頂 我們風化了愛情

請你給我一個眼神 我最痴想的天真
轉開我發熱的身體 足足地球的半徑
請你給我一個呼喚 我最寵幸的柔軟
遮蔽我前方的視野 可是愛情的圖案?

請你給我一滴淚水 附著魔咒的甘泉
當我不慎任她下墜 赤道也疊起了雪
請你給我一種蹙眉 偷火的人也後悔
要從絢爛走回平凡 才見到愛情的圖案

一開始我就被這首歌獨特的5/4拍子所吸引,
再加上解瑄的豎琴solo,
再加上只有這首歌的key適合我唱...:)
總之就是好歌啦:)
標題 張雨生--隨你, 時間 Mon Feb 9 07:03:57 1998

我常常覺得對你 充滿了綺想
這是不是個好現象
我常常逆向思考 對你的需要
答案仍然是個問號

當我見到你 卻把一切都忘掉 不再自尋煩惱
只想讓每一分一秒都很美妙

於是我每一個動作都是配合你
我的心隨你牽引隨你歡喜而歡喜
隨你愛隨你恨隨你一意孤行 我都願意
於是你每一個動作都被我臨摹
我的夢隨你擁有隨你哀愁而哀愁
隨你痴隨你怨隨你漫天遨遊 我不退縮

我已經到了老大不小的年齡
這事實一定要認清
我已經條條列舉 衝動的下場
結果也夠令我驚嚇

很特別的古典樂式曲風
曲中有大小提琴的對位演奏 跟歌曲配合得很自然
還有和聲模擬機的大膽運用
標題 張雨生--在黃昏融化了世界的色彩以前, 時間 Mon Feb 9 07:18:01 1998

在黃昏融化了世界的色彩以前
我們的情緒達到至美的極限
當月光歌頌著絕倫的天上詩篇
我們的歡樂湧現節慶的境界

所以你說你情願 放棄自己的那一片天
所以你說你情願 走向生命的另一迴圈

相思會醉 愛戀能痴 無可比擬的激情幾回
一對指戒 一諾百年 一座從此恬適的伊甸園?

在星辰造型出神聖的幾何以前
我們的心跳衝破古老的高原
當黎明破曉之姿粉刷彤霞一片
我們的視野才拓展到地平線

所以你說你情願 揮別憧憬的愛情唯美
所以你說你情願 迎接繁複的柴米油鹽

猜到是什麼歌嗎?
這是一首祝賀新婚之歌
曲風就像狂歡整夜的露天結婚喜宴
九八拍子和四四拍子的交錯變化 更使我百聽不膩
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喔!
標題: 跋, 時間: Mon Feb 9 07:23:30 1998

這張製作用心的專輯
比較偏向RnR,
對習慣抒情情歌的人來說,
也許不會覺得它很好聽,
但像我這種對搖滾band也有一定喜好的人而言,
這張絕對是不能錯過的好片!
誠如他在歌本最後一頁說的:
"距離我們企望的國際水準越來越近了..."

唉!真可惜天妒英才!

因此後來我收集了寶哥很多創作曲, 混著王菲等人的聽, 很有懷舊風. 另外, 加入合唱團以後, 由於唱低音的關係, 也開始喜歡蔡琴的歌, 唱K時也會點. 最後, 這幾年線上影音正夯, 我連電視歌唱比賽參賽者創作的新歌都會去聽 (如徐佳瑩"身騎白馬" "白旗"), 更別說線上當紅歌手如周杰倫和蘇打綠的了.

所以, 拜託不要以為我只愛聽古典音樂, 然後就不找我去唱K!

10/21/2008

iMath, Taiwan's Best Math Database for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回國後忙了一個半月, 總算把我們一群創業伙伴的想法初步實踐了!

iMath 愛數學 高中線上學習平台
http://www.imath.com.tw

我們團隊的願景, 是以 更有趣, 更低時間金錢成本, 更有系統的方式, 幫助全國各地的高中生學好數學. 還記得我高中念"數理資優班", 班上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學去補習班補"數學"! 也許是家長們求好心切, 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 但是補習班講的東西經常沒有我們數學老師教得深, 因此我拒絕了耗費時間, 在大講堂裡聽著大部分都已經理解的觀念, 和跟我解題模式衝突的小技巧.

那麼, 補習班究竟有沒有效呢?
我只知道在這個數學績優的群體中, 有三位沒補習的同學數學被認為是較好的: 一位家境較清寒, 不可能隨意報名補習班; 一位從小由大學教授培育, 高中數學早就通曉, 只消練習個幾次, 就可以快速解題拿高分; 最後一個就是我. 我從小不補習, 不用經歷聯考, 總是依靠自己的讀書計畫, 琢磨出屬於我的學習應考方法. 所以我一直想問: 為什麼一大群懷著自己特殊武功的同學, 還得每天在學校八堂課以外, 耗費這麼多時間上單一模式的教學呢?

我高中班上的例子絕對和大部分人差別很大, 但我也輔導過老師口中所謂的難纏"問題"學生: 老師在下課時間, 仍然依照上課時統一的教學方式, 回答這位學生的問題, 導致雞同鴨講, 老師氣餒學生也困惑. 這時我就更加體會"因材施教"的重要了: 我用啟發性的方式, 先讓他解最基本的題目, 然後點出關鍵的觀念, 融會貫通以後, 最後才謹慎地解本來問的題目. 結果他從後排學生一路突飛猛進, 大學進了比高中排名好的學校, 研究所屬於台清交, 後來發表的論文及專利更是讓同學欽羨.

我也輔導過高職同學, 很快發現她不可能用我的方式理解數學, 但我仍然可以照她的思考模式, 引導她解更多的數學題目.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但一個共同的現象確實存在: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發現了這個方式以後, 自己找題解題, 自己預習複習, 自己選對象發問討論, 都不再是難事.
這個理念, 成為我們網站的核心之一: 大小考的考古題 (以及我們 iMath 自己設計的題目) 和數學領域各個小觀念連結了, 而且變成學生和家教課輔老師可以自由搜尋組合的單位; 觀念和題目講解變得多元化了, 學生可以選擇跟自己解題邏輯最接近的一個來吸收; 學習計畫可以自由安排, 重點題目可以自由擷取; 萬一完全摸不著頭緒, 還有 懶人包相關觀念及基本題 可以入門.
推而廣之, 不只是數學, 這樣的模式也可能成功地應用在其它科目上. 我從小成績就偏平均, 而現在回想起來, 當時每一科的念書習慣都很像: 上課專心聽講理解, 下課小睡或抱考前佛腳, 放學以後不補習, 自己找參考書題目來練習. 這個網站做得更精細: 聽講理解的部份, 我們分成小段的"觀念", 讓學生可以隨時預習複習學校所學的知識; 抱佛腳有懶人包可用; 練習題更是依重要性和難度分級, 不只是題目多到看不完, 更可以精挑細選符合自己程度的題目.

寫著這篇自吹自擂的文章, 已覺得累了, 但為了推廣這個網站 (我們最需要人氣啊!), 還是熬夜把它寫得完整. 這個社會體制畢竟是鼓勵步步高升的. 回想起在高中的時候, 需要讀寫的文章和練習的題目更繁雜更累人. 這個教育體系也一直是鼓勵步步高升的, 而我希望看到學生們能用自己的, 有趣的, 不疲憊的方式, 達成步步高升的目標, 然後用多餘的時間, 去尋找, 編織, 實踐自己的夢.

10/19/2008

Classical Music 101

身為合唱團唱棍兼古典音樂迷的我, 到現在才寫第一篇有關音樂的文章 :P

是的, 因為太忙了, 回台之後聽的第一場音樂會, 竟是朋友贈送的票 (此文獻給她): NSO 音樂學苑 給交響新鮮人的第一堂課, 由彭廣林主持, 國家交響樂團 NSO 分部首席或副首席示範演出, 曲目皆有鋼琴伴奏.

第一首低音號的演出很活潑, 是 1904 年 Monti 寫的 Csardas 舞曲, 已經可以看出銅管演奏家一般比較愛現及親和的一面 (這和木管, 弦樂, 鋼琴演奏家真的很不同).

第二
由長號表現, 選了 1915 年 Fillmore 寫的 Lassus Trombone. 曲子也很活潑, 不長也不太艱澀, 而邵恆發走入觀眾挑逗的演出獲得了高度的共鳴.

上半場最後一首結束了銅管的介紹, 劉怡欣帶來了獵號, 自然號, 和現代法國號, 讓我們可以仔細地比較. 這段她也講了另一個小知識: 布拉姆斯 Brahms 希望他的交響曲由自然號演出, 而不是新式的兩調合併 (F調和Bb調) 法國號. 果然符合他"新古典樂派"的形象 :) 還示範了 Brahms 的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法國號主題 (就是傳說中暗戀 Clara 那段):

正式曲目則選了巴黎音樂院指定考題, Bozza 在 1941 年寫的 En Foret; 演奏很棒, 但我個人覺得這曲的感覺是整人多於好聽...


下半場由木管開始, 第一個亮相的是低音管, 簡凱玉介紹一般低音管有三公斤重之多, 可以拆成四節 (簡直就像步槍分解), 由有點彈性的楓木鑽孔製成. 雙簧的簧片吹起來像嗩吶, 加了變音管吹起來像氣笛 :D 示範的段落也選得很好, 有 Stravinsky "春之祭" 和 Dukas "魔法師的門徒", 後者還是迪士尼兩部"幻想曲"卡通裡的米老鼠主題喔. 彭廣林還提到了貝多芬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 低音管與弦樂第一次對位的地方, 我回想起來, 確實是很經典的低音管段落.






正式曲目是 Bitsch 1946 年作的 Concertino, 我以前不知道名字, 聽了以後非常喜歡.


第二位由長笛首席, 日本正妹宮崎千佳帶來長笛和短笛. 原來現代長笛這麼名貴 (十八世紀以前是木笛), 外面是白金裡面是銀, 看來拆成三段去賣應該不錯 XD. 短笛真的很短, 只有兩段, 我想可能就比較便宜吧 XD 她演奏我最喜歡的長笛曲目, 巴哈 Orchestral Suite (BWV1067) 裡的兩首: Polonaise (長笛演出) 和 Badineria (短笛演出).

最後登場的居然是小提琴, 這拉小提琴的彭廣林也太偏心了吧, 木管還有一堆沒介紹耶... 好吧, 至少我學到了小提琴塗了二十幾層漆, 越拉則漆越能滲入木材毛細孔, 也就是為何越老的琴越好聽越名貴; 義大利有聞名的製琴技術, 法國則擅長製造優質琴弓. 但是這趴示範
真的太長了: 空弦按弦音色對比, 單跳音雙跳音, 右手左手撥弦, 八度三度十度雙音, 連 vituoso (炫技) 這個字都聊到 orz.

演出的是兩首很耳熟的名曲: Massenet 1894 年歌劇, 泰伊思 Tha\"is, 裡面的冥想曲 Meditation, 以及
魔鬼傳奇人物 Paganini 為小提琴獨奏寫的 24 首 Caprices 裡的最後一首 (Auer 1820年配鋼琴改編版). 兩首的感覺, 都是作品比演出好 ^^; 沒辦法, 聽過太多名家拉過, 就容易有過高的期待 :P

下次去音樂廳, 應該就是去聽聖彼得堡愛樂了吧, 真期待下個月 :)

10/13/2008

China Tour: Shanghai (1)





自從開放大陸觀光與經商以來, 我的親朋好友幾乎都已經去過大陸, 甚至在那裡工作、結婚、生子、養老等等. 反觀我長了這麼大, 認識了一大票大陸人, 卻都是在英美而不是在大陸. 總算, 今年搭上奧運列車, 在上海附近玩了兩個星期, 也算是我近幾個月來漂泊生涯的最後一站囉!

(http://picasaweb.google.com/0928lemur/2008)

我的住處就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旁邊, 要不是有新大樓擋住視線, 這裡可以說是看熱鬧最棒的點了.


對於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 除了真的很快很穩的機場磁懸浮列車, 應該就是針對奧運的"處處小心翼翼"吧. 不僅進出車站地鐵要檢查行李, 連許多原本開在地鐵或體育館附近的商家地攤, 也因為講求"整齊"而通通歇業. 另外, 比賽開始前附近地面交通全部封鎖, 而且過馬路到體育場也要驗票搜行李.


接下來的印象就是他們處理"人多"的情況很有效率. 比如說雖然禁帶外食進體育場, 但環繞體育場開了至少四五十間小舖賣熱狗飲料等等, 讓觀眾能夠很快的買到飲食入場 (而且價格比外面的便宜); 賽後的散場更是由公安嚴格規劃好路線, 五萬觀眾不到一小時就順利散去.

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在交通樞紐看到: 我去的幾個大城市的火車站, 每班列車都有它固定的候車室, 提早到達車站等候的旅客不會直接進入月台, 而是在候車室等待, 候車室也有便利商店和沖泡麵的設施. 這樣就算這班車有五百人等候, 也不會造成月台的混亂和危險. 往返崇明島的船塢也有類似的候船室.



在上海的行程有一大半是長輩安排的, 因為他們熟門熟路, 所以可以很有效率地逛完重點勝地.
第一個要提的當然是東方明珠囉 -- 但我的感想是, 它竟然可以比台北101還遜, 還搞個莫名其妙的"太空艙"...








所幸一樓免費參觀的"老上海"蠟像館還可以 (包括此文第一支影片):




再來不能錯過的就是黃浦江夜遊了, 此岸展現著東方明珠、花旗大樓等的浦東新區, 彼岸則是租界地歷史的代表 -- 外灘建築群. (我旅伴們還清晨去跑外灘, 更酷!)






搭過船後, 去坐黃浦江底隧道地鐵 (車廂有點像木柵線捷運), 竟看到了好像迪士尼才會玩的花招, 不禁莞爾 :)

再來是上海市當局特意整建的豫園 (內有城隍廟), 不過真的被整修得太刻意了, 而且觀光客擠成一堆, 連走動都備受限制. 比起整潔明亮、冷氣颼颼的"豫園老街", 我自己偷跑出去瞧的"上海老街"反而更讓我有逛老街的感覺.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