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2008

Yuri Temirkanov and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以下三段影片, 是鋼琴女王 阿格麗希 彈奏氣勢磅礡的柴一第一樂章, 也是上半場的曲目)



其實聽完這場音樂會已經一週了, 但由於忙著在寫 公司的部落格, 今天唱完紅包場小合唱團才回來補上感想; 而且再不寫的話, 週二的 陳冠宇音樂會 和週五的 黑鬚馬偕 更將拖稿遙遙無期...

鑒於多次在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的經驗, 好團不能被壞位置毀掉, 所以這次買的票是並不便宜的二樓 orz 而我當天在演出前幾分鐘到櫃檯查詢空位, 讓我坐到一個賣價更貴也更滿意的位置: 14排左側27號.

為什麼選左邊? 因為上半場是許久未聽的鋼琴協奏曲, 坐左邊才能清楚地看到鋼琴家的手在琴鍵上跳躍囉! 而且這個組合只有鋼琴家是新的 (樂團, 指揮, 曲目, 和最後安可, 在台灣都已經重複過了), 所以要看新梗就得搶這種位置 XD




整場綜合的評價, 我跟全場觀眾相去不遠: 實在是太美妙了! 首先, 音樂廳宣佈上下半場遲到不得入場, 讓整個演出幾乎沒有被台下打擾. 而指揮 泰密卡諾夫 (Ю́рий Хату́евич Темирка́нов / Yuri Khatuevich Temirkanov) 是俄國當今指揮第一把交椅 (比他小的 葛濟夫 比較不合我口味), 他把我印象中的兩首名曲 (阿格麗希彈的柴一 跟 穆拉汶斯基指的柴六) 詮釋出一種更溫暖, 更有故事性的味道 (即使弦樂和木管的音質都不是絕對醇美). 再加上千萬音響也無可模擬的強力銅管, 拉奏撥奏都整齊劃一的弦樂 (貼合程度 = 音量放大數十倍的弦樂五重奏!), 以及上下半場各具巧思的安可曲, 這次的荷包失血可說是完全值得!



上半場演出的是劃時代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 打破以往炫技獨奏家和伴奏樂團涇渭分明的角色, 這首曲子很多時候把鋼琴當做交響樂團的一個分部, 也就是「協奏曲交響化」. 這次演出最大的特色是指揮的安排: 他把第二小提琴移到觀眾右側 (一般而言都會躲在觀眾左側的第一小提琴後面), 大提琴則是從他正前方往左後側延伸到低音大提琴 (一般而言會放在
觀眾右側). 我馬上從聽覺體會出這種安排的特點: 主旋律的第一小提琴和鋼琴, 可以更近地聽到大提琴的支持音準和節奏, 但第二小提琴就不能像以往的安排一樣依賴第一小提琴, 而必須跟中提琴緊密合作控制和聲.

然後他跟 小澤征爾 一樣不拿指揮棒, 幾乎不打節拍, 而且看鋼琴的次數和看樂團的差不多. 這必須是在樂團各分部已經達到很高的音色和節奏默契之下, 才能跟著指揮的連綿手勢製造表情. 我想因為這場曲目是他們演出多年的熟悉經典, 使得他們可以做得更細緻, 速度就可以跟鋼琴一起飆快, 唱和也可以跟鋼琴對得自然精準.

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更以鋼鐵般的觸鍵, 蕭邦式的深情, 和李斯特派的超技, 近乎完美地和樂團「交響」了這部傑作. (但快到最後, 和弦彈錯踏板延遲, 聽起來就有點囧...)

上半場安可曲「葛利格: 皮爾金-山王大廳 (鋼琴獨奏版)」 充分展現獨奏家駕馭鋼琴的功力: 從神秘的躡步起頭, 到瘋狂加速, 以恐怖的極強和弦連續技 (但錯音很多) 收尾, 等於是把鋼琴當做一個交響樂團來使! (不過我更喜歡原始版本的 山王大廳-管弦樂加合唱團版本, 因為音色和漸強搭配得更天衣無縫 :)

下半場演出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後一部作品「悲愴」, 正是由他本人在過世前九天, 親自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首演. 這次的演出, 在前兩個樂章真的美到讓我起雞皮疙瘩, 我總算不用 (提心吊膽地) 暗數五拍子, 就可以自然地隨第二樂章的圓舞曲呼吸. 第三樂章比較可惜, 整個樂團在趕拍和合拍中間求生存 (有一度弦樂竟突兀地慢回來 XD), 主題句唱得也沒有前面的順暢, 但銅管的大鳴大放真是快意. 第四樂章算是聽過比較不誇張的版本, 不用濫情訴求, 一股哀怨就緩緩蝕入內心深處; 比較明顯的缺點是弦樂起奏音往往太過突強.

最後的安可曲「艾爾加: 謎語變奏曲-Nimrod」(謎語變奏曲的每一段都用借寓法描寫艾爾加的一個親友. 這 Nimrod 典自舊約聖經, 是
獵人的意思, 描述艾爾加的一個朋友 A. J. Jaeger, 他的姓在德文就是獵人:) 有一股強烈的昇華感. 也只有這樣的音樂, 才適合當悲劇的片尾曲, 放在哀傷的柴六末段樂章之後做安可.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 於柴六火力全開的銅管和打擊部, 在這首曲子後段, 以內斂的方式融入連綿不絕的旋律, 通力合作將這曲推到感人的高潮.

這次的演出讓人印象深刻, 以下許多網址都是演出評論, 我這業餘的就不再多說了 (雖然明明說得很多 ^^|||)
http://tw.myblog.yahoo.com/tear-cheer/article?mid=125&prev=129&next=113
http://blog.xuite.net/mono.wen/blog/20897038
http://amber2007-yoyo.blogspot.com/2008/10/2008.html
http://blog.roodo.com/scchiang/archives/7605451.html
http://blog.yam.com/concert/article/18136917
http://yajenhina.pixnet.net/blog/post/22385179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