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09

Kissin Piano Recital

Mar 24 (二) 19:30@音樂廳 紀辛鋼琴獨奏會


由BMW贊助的節目單貴達200元, 做過功課的我當場決定不買.

接在備受好評的 拉貝克姐妹四手聯彈演奏會 隔天, 似乎有人不想洗掉美好回憶, 導致這場售票狀況雖然爆滿, 但實際卻有不少空位?

不過我上半場還是乖乖地坐在30排雙號, 藉著望遠鏡看著這位聞名已久的大師. 他的一頭高聳的捲頭, 配合著樂曲晃動, 再加上扭曲(投入?)的表情, 其實蠻好玩的. (他的態度倒是很謹慎, 鞠躬都慢慢來...)

上半場演奏普羅柯菲夫, 首先是 "羅密歐與茱麗葉" 三首選曲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75-Juliet/Mercutio/Montagues and Capulets), 第三首就是最耳熟的 "騎士舞曲". 或許是真的坐得太遙遠了, 我聽到的是朦朧的音樂, 不像這位網友確實感受到紀辛的魔性十足.


普羅柯菲夫: 羅密歐與茱麗葉-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 (Prokofiev: "Romei and Juliet-Montagues and Capulets")


第二首是最長, 但我也最期待的第八號奏鳴曲 ("戰爭"第三部). 這首奏鳴曲結合了普氏的華麗, 和華格納派的頑固動機. 很不幸地, 這首冷門曲目催眠了大部分的觀眾, 我左邊的那位大叔還打鼾很大聲, 害我都要搖椅子弄醒他 -_-||| 最後一個音還沒擴散, 觀眾就忍不住鼓掌了, 唉.

紀辛鋼鐵般的意志貫串整部作品, 旋律到散場仍盤旋在我腦海中. 精采程度絕不亞於下面李希特的影片.


李希特演奏普羅柯菲夫:降B大調第八號奏鳴曲 (Prokofiev: Sonata no.8, op.84), 第三樂章


下半場跑去第二排, 總算能確實感受紀辛的陽剛觸鍵, 苦瓜表情, 還有觀眾的清醒 (蕭邦來了! XD) 雖然都是蕭邦的曲子, 但紀辛的表現蠻兩極的. 比如說第一首幻想波蘭舞曲 (Polonaise-Fantasie, Op.61) 就非常不合我的胃口. 他的自由速度太過, 到了拖沓的程度, 有時候兩個音還(故意?)不同時彈出, 簡直是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懷念起李昀陽的演出. 三首馬厝卡舞曲也是, 自由過了火, 聽不出節奏.


霍洛維茲(Horowitz)演奏蕭邦: 升C小調馬厝卡舞曲 (Chopin: Mazurka, Op.30 no4) (以及 Mazurka in F Minor Op.7 no3)


魯賓斯坦(Rubinstein)演奏蕭邦: 降A大調馬厝卡舞曲 (Op.41 no4)


波利(Roberto Poli)演奏蕭邦: A小調馬厝卡舞曲 (Op.59 no1)

最後是普遍獲得好評的練習曲. 紀辛似乎想把他挑選出來的曲子視為一個整體演出, 但觀眾顯然不清楚他的意圖 - 在升C小調"洪流"練習曲(Op.10 no4)之後就爆棚了, 幸好隨後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Op.10 no12)仍然維持住氛圍, 然後再次爆棚 orz.

全部的順序是: Op.10 no1 "逃亡聖詠", no2, no3 "別離", no4 "洪流", no12 "革命", Op.25 no5, no6 "雙音", no11 "冬風".

我很欣賞紀辛在較快速的練習曲的表現方式: 他沒有以極速處理, 而是很仔細地照顧到每個音, 以及音之間的連接, 使得曲子非常的有層次, 又兼具他狂暴的力度和舉重若輕的左右手均衡技巧. 尤其是 C大調Op.10 No1, 在短短的四小節中就能表現深沉的情緒起伏, 是我聽過最美的一個詮釋了. 不過彈性速度多的曲子 ("別離"和 Op.25 No5) 還是拖得非常嚴重, 看來他真的不適合走抒情甜美風. 也許紀辛應該學巴克豪斯(Backhaus), 吉利爾斯(Gilels), 波里尼(Pollini), 多錄些鏗鏘有力的貝多芬? 他有媲美這些鋼琴家的手指力度和高超技巧, 而沒有他們速度過急的缺點.

他的壓軸曲 "冬風" 倒是比李昀揚多了幾分力度, 好像龍捲風vs大樓風, 相當爽快 :)

在幾乎全場站起來鼓掌和大聲尖叫中(我沒有), 第一首安可曲是蕭邦的降D大調第8號夜曲 (Op.27 no.2), 我仍然覺得這首抒情曲被彈得太硬, 太拖.

波里尼(Pollini)演奏蕭邦: 降D大調第8號夜曲 (Chopin: Nocturne no8, Op.27 no2)
接著是更大聲的尖叫和更多人站起來湧到台前. 紀辛很拘謹地行禮後, 帶來第二首安可曲: 普羅柯菲夫的"魔鬼的暗示", 帶神經質的快速音群, 在紀辛的駕馭下, 彷彿都迸出火花來了! :D

普羅柯菲夫演奏自己的"魔鬼的暗示" (Suggestion Diabolique, Op.4 no4)


最後的安可曲仍然是普羅柯菲夫! 20/21世紀鋼琴神童, 彈 19/20世紀神童的曲子, 真是太適合也!

普羅柯菲夫演奏自己的"三橘之戀-進行曲" (March 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 33ter)

Carmina Burana; Baroque Music

這兩個週末, 去聽了兩場國內團的演出, 都不在兩廳院.


已經變成流行文化要角之一的 "布蘭詩歌-命運" (Orff: "Carmina Burana: O Fortuna").



Mar 14 (六) 19:30@台北縣藝文中心演藝廳 布蘭詩歌-戴怡音&樂濤交響管樂團

"布蘭詩歌" 是我最喜歡的大型合唱作品. 所以當知道這兩個月有好幾場演出可以選擇的時候, 我著實傷了一會腦筋. 不過在看到以前帶過我的合唱指揮戴怡音, 將在離我家不遠的板橋演出, 就決定是這場了.

現場觀眾不少呢! 我想是因為管樂團和兩個合唱團 (以及槍手們) 的親友團眾多 :) 上半場先帶來管樂作品, 頂著一頭金色髮塔的戴怡音, 很有活力的介紹這幾首作品跟作曲家, 一點都聽不出來她為了演出沒睡什麼覺.


蘇沙: 洋基海軍的榮耀 (Sousa: The glory of the Yankee Navy)



韋瓦第: C大調雙小號協奏曲 (Vivaldi: Double Trumpet Concerto, RV537), 第一樂章, 管風琴伴奏版




日本大阪府市岡高校演奏八木澤教司: 柏修斯 (Perseus)-飛天英雄之戰 (八木澤 教司: ペルセウス-大空を翔ける英雄の戦い)

(英仙座就是以這個希臘神話英雄命名.)

除了最後一首的女聲過於虛弱以外, 樂濤表現得相當不錯.

下半場重頭戲, 非常可惜的沒有演出全曲, 連我最愛的 "烤焦天鵝" 都沒有 :(



奧夫: 布蘭詩歌 "痛苦命運帶來的創傷" (Orff: "Carmina Burana-Fortune Plango Vulnera"), 附拉丁文-英文歌詞對照

有些獨唱樂段交給了兩支長笛 (還不錯), 單簧管 (管子有問題, 經常岔音), 和薩克斯風 (超讚!)

一百人的合唱團氣勢還是不夠 (男聲比女聲好一些), 看來若是管絃樂團和兩部鋼琴的全編制, 至少得出動300人才能穿過音牆. 戴怡音將張力對比處理得很好, 慢的地方相當慢, 快的時候也毫不留情 :P

安可曲是一首管樂合奏 + 一首韋伯音樂劇組曲(歌劇魅影, 貓, 約瑟夫神奇彩衣), 賓主盡歡.

Mar 21 (六) 19:30@中山堂中正廳 繁花似錦的巴洛克花園-台灣絃樂團春季音樂會

這是看在500元的票預購五折才買的 :P 整場有六首韋瓦第 (!), 一首泰勒曼, 一首韓德爾.



霍格伍德(Hogwood)指揮古樂學會(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演奏韋瓦第: G大調交響曲 (Vivaldi: Sinfonia, RV149), 第一樂章



曼澤(Andrew Manze)小提琴、指揮古樂學會演奏韋瓦第: A大調協奏曲, 為小提琴、三把迴音小提琴與絃樂團 (Concerto for violin, three echo violins and strings, RV552), 第三樂章




畢昂迪(Fabio Biondi)指揮華麗的歐洲古樂團(Europa Galante)演奏韋瓦第: G小調雙大提琴協奏曲 (Concerto for two violoncellos,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RV531), 第一樂章



畢昂迪指揮華麗的歐洲古樂團演奏韋瓦第: 降B大調四小提琴協奏曲 (Concerto for four violins and strings, RV580), 全三樂章


上半場讓我懷念起二月來台的 I Musici - 樂器的品質有極大的差距! 在四小提琴協奏曲的時候尤其感觸良深... 此外, 獨奏小提琴和第一獨奏大提琴嚴重趕拍. 整體的和諧度倒是不錯.

下半場加入了不同的小組樂器 (二樓的小組), 不同的作曲家, 感覺活潑很多. 獨奏中提琴穿得閃亮, 她拉得很棒, 全場結束得到無數小朋友的獻花. (是當太多人的媽媽嗎? XD)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演奏韋瓦第:降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海上暴風雨》(Vivaldi: Violin Concerto in bE major "La tempesta di Mare", RV253), 全三樂章
(十二首協奏曲的第五首--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是這套的前四首.)




洛伊(David Lloyd)演奏泰勒曼︰G大調中提琴協奏曲 (Telemann:Concerto for viola and strings, TWV 51:G9), 第一樂章



傑斯特(Martin Gester)指揮波蘭音樂家公會(Arte dei Suonator)演奏韓德爾: A大調大協奏曲(Händel: Concerto Grosso in A major, Op.6 No.11), 第一樂章片段



韋瓦第: G小調絃樂協奏曲 (Vivaldi: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g minor, RV156), 全三樂章


安可曲把最後一首的第三樂章再演奏一遍. 一次飆完八首巴洛克的感覺還真不賴 :)

Book of Longing


《渴望之書》宣傳短: 我再度醒來的這個早晨(This Moring I Woke Up Again)


一樣是因為 "文明四" 拖稿到現在. 這個月看了很多場表演, 明天和大後天各還有一場, 所以趕緊清一下記憶的庫存...

Mar 8 (日) 19:30@音樂廳 菲利浦‧格拉斯&李歐納‧柯恩《渴望之書》

格拉斯 (Phillip Glass) 是二十世紀美國音樂極簡主義 (minimalism) 的先驅. 不過我在去年以前對他的音樂完全陌生, 直到有機會去看了下面這部紀錄片:

藍祖蔚談紀錄片《菲利普.葛拉斯十二樂章》(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發現這位作曲家, 以及跟他在同一個時代, 一同堅持前衛曲風的藝術家, 都十分的有趣. 他在電影音樂中尤其出名, 下面是他的成名作.


里吉歐 (Godfrey Reggio) 的紀錄片「生命三部曲」首部曲〈機械生活〉(Life out of balance, 1983), 與葛拉斯的配樂.


更讓我驚訝的是, 他也參與了我最愛的電影之一的配樂:


〈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998)片段, 與葛拉斯的配樂.



"楚門的世界" 結尾


這次的演出, 是葛拉斯對詩的初步創作嘗試. 為了切入這陌生的領域, 葛拉斯選擇了他熟悉的英文, 改編兼具詩人和音樂家身分的柯恩, 新出版的詩集《渴望之書》. (要注意的是, 柯恩的詩和繪圖被大量引用, 但他的搖滾樂元素並沒有出現在葛拉斯這部作品中.)

現場沒有中文翻譯, 只能從標題猜出將要表達的內容. 我還滿喜歡第一個大合唱高潮, 講納粹跟猶太人的 "Puppet":
Puppets By Leonard Cohen


German puppets
burnt the Jews
Jewish puppets
did not choose

Puppet vultures
eat the dead
Puppet corpses
they are fed

Puppet winds and
puppet waves
Puppet sailors
in their graves

Puppet flower
Puppet stem
Puppet Time
dismantles them

Puppet me and
puppet you
Puppet German
Puppet Jew

Puppet presidents
command
puppet troops to
burn the land

Puppet fire
puppet flames
feed on all the
puppet names

Puppet lovers
in their bliss
turn away from
all of this

Puppet reader
shakes his head
takes his puppet
wife to bed

Puppet night
comes down to say
the epilogue to
puppet day

現場的演出相當精采, 充滿重複旋律的不中斷110分鐘卻不乏味, 爆滿的觀眾席也相當的有耐心. 我基本上蠻同意 這個英文連結 的評論. (格拉斯有專屬的樂團, 所以演出者都是一樣的.) 大提琴吃重的演出, 不但成功塑造整部作品的基調, 自己的獨奏旋律也是不遑多讓的精采. 四位獨唱家除了男高音音色過於 "空靈", 都很適當地將柯恩的詞境, 以 "現代清唱劇" 的方式演繹出來, 四位的合唱橋段尤其絲絲入扣.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