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08

The Black Bearded Bible Man

不能錯過的網友完整評論: 查拉頭查拉; 首演慶功照: 愛樂青年團團長二胡兒.

我在很早之前就買了特價票, 座位是戲劇院四樓最前排. 好處是有欄杆可以休息, 而且指揮和樂團的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清楚楚; 缺點則是不容易觀察演出者表情和舞台深處的設計, 而且要是唱將不夠力, 聲音傳不太上來. 所以我在開演前照樣看了一下一樓未賣出的座位 (少得可憐啊, 真是超賣座的! 台語歌劇有搞頭!! ), 但因為當天從公司趕過去時有點晚了, 事實上連節目單都來不及買, 就沒頭沒腦地鑽進本來的座位.

預告花絮



上篇說過, 我最大的感想是「音樂重於劇情」的失衡, 在這裡我就作曲、演奏、演唱、演技、佈景、導演、和編劇, 討論這齣「旗艦歌劇」帶給我平淡卻不失驚喜的體驗.

作曲. 我對 金希文 的交響樂認識不深, 他的作品我只唱過《風中的種子》(給合唱團及大型管絃樂團). 但今天聽了一整場下來, 我深深佩服這位作曲家在器樂上的功力. 開頭的不和諧尖銳音和海浪效果, 顯示這場歌劇編曲將展現金希文擅長 (但觀眾不一定買單) 的二十世紀嚴肅音樂風格. 渡海那景的律動, 則讓我聯想起 揚那切克 (Leoš Janáček) 將捷克語節奏融入音樂的作法, 樂團竟能「唱」出閩南話的「氣口」! 再來幾段, 熱鬧逗趣的學語過程、傳統信仰的衝突爭鬥、牛津學堂的百人合唱、戰火交錯的逃難場景, 有一點華格納歌劇澎湃而連綿不絕的韻味, 配器和旋律卻是非常臺灣味的抒情. 終幕橫笛獨奏結合國樂技巧、和燭光映射下的弦樂斷續呢喃, 又將聽眾帶入了極簡主義. 總之, 單以管弦樂作曲而言, 我非常喜歡這部很有畫面的作品.

演奏. 簡文彬帶領 NSO 很賣力, 但畢竟這是個整年檔期滿滿的未成熟樂團, 出差錯的地方實在不少. 譬如一開始的不和諧音, 居然讓「不和諧=難聽」的誤解成真了@@ 管樂和弦樂也經常分家, 好些木管和銅管聲部在高潮時不夠強勢, 最後的弦樂斷續也缺乏餘韻. 好在整體而言非常穩定, 配合台上演出者的部份都很稱職.

演唱. 主角「黑鬚偕」由美國男中音 Thomas Meglioranza 飾演, 絕對是這齣歌劇的最大焦點! 他清楚的英語和閩南語咬字、不賣弄但深情款款的唱腔、以及注重細節的精準表演, 讓本來該「教」他閩南話的配角們盡皆失色! 勉強來說, 飾演吳益裕的男低音廖聰文, 聲音穿透力和閩語咬字差可比擬; 戲份較少的「吳老爹」男中音陳榮貴也很不錯, 但寫給女生和其它配角的詠嘆調就太 義大利 了. 無論是美聲高音盤旋處, 或合唱團壯大聲勢時, 我都很難分辨他們到底在唱哪種語言. (字幕機一度當掉時, 真的是一頭霧水).

以下這首搶先聽, 是我全劇中最有感觸的抒情曲, 引自同是前愛樂合唱團員/行政的海豚飛:

馬偕:我最後安息的所在曲/金希文,詞/邱瑗、施如芳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一生的快樂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觀望全地
波藍大海 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我全心所疼惜的、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孔隙觀望全地 觀望全地 波藍大海 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無息 我意愛於此 眺望無息 我意愛於此
盼望在那人生的煞尾站 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 找到最後的住家


演技. 除了音樂, 這齣歌劇找來了九位舞者, 我覺得他們的出現, 每每讓空蕩蕩的舞台迸發出無限活力! 初登場的牧童橋段, 由馬偕跟這群舞者挑大樑, 讓我從第一幕長達四十五分鐘的不知所云中突然醒來! 自然的對話、俐落的舞姿、走位動作和樂團絲絲入扣, 讓我對這群年輕舞者肅然起敬! 之後的神明出巡團更是演得維妙維肖, 摔椅子折十字架毫不遲疑 :P 但這也突顯了可憐的獨唱組和合唱團演技欠佳, 聚光燈不在自己身上時總是演得很彆扭; 走位唱歌時, 拍點也幾乎沒有同時進來過, 還好和聲都沒掉, 否則真的沒啥可誇了.

佈景. 大量結合多媒體的場景, 多少彌補了這次地面化、缺乏高度的舞台設計. 尤其, 投射在半透明簾的影像包圍著表演者, 讓觀眾有許多的想像和解讀空間. 我愛山景和日出的部份, 但對海水部份則難以茍同: 台灣海峽千變萬化的海象, 不該只用兩三段小小波浪和淙淙水流交待. 順便誇讚燈光、服裝、和彩妝師, 他們讓每位角色都很有特色, 每個 (無多媒體) 場景都很有氣氛.

導演. 可能是遷就音樂和劇本, 這次的演出長度和對話都太鬆散了. 但大家進出場和走位都很整齊, 各幕的意象傳達得很順利, 也沒有出現特別突兀或不合時代感的地方.

編劇. 是全劇最大的敗筆. 倒敘法已經被大家用爛了, 居然還為此寫了一個冗長的第一幕第一景, 而且歌詞進了義大利美聲唱腔後, 就很難分辨唱的是哪一國話, 寫得再優美也枉然. (何況重複的句子和空泛的教條一堆; 我倒是注意到「愛」這個字經常念作「疼」, 可能跟當時語言有關?) 至於全劇的故事性呢? 追敘和渡海的部份, 我認為可以在25分鐘內搞定; 馬偕學語的趣事佔15分鐘, 看病的台民糾葛演30分鐘也就夠了; 牛津學堂的鐘聲 一景最糟, 我真的搞不清楚是在演蓋學校招生, 還是在演沒啥新詞的愛情纏綿, 很希望多講一些前者, 至少20分鐘. 中法戰爭的矛盾本來也可以發揮個30分鐘, 但顯然這場仗寫得還沒有第一次鄉民砸教堂有氣勢, 所以同樣的半小時令人昏昏欲睡. 最後一幕延續著第一幕第一景, 繼續挑戰觀眾的耐性極限; 既然講得都差不多, 我寧可刪掉第一景, 換得這30分鐘集合土地愛、家庭愛、基督愛的感人結局.

這樣全劇可以在 150 分鐘講完, 沒有遺漏原劇的元素, 而不會像這次 180+ 分鐘的類似台詞洗腦儀式.

事後查了維基百科, 發覺金希文安排的管弦合唱高潮: 牛津學堂「打醒」, 其實是在講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900年馬偕最後一次巡視宜蘭的教會,回到淡水後因為罹患喉癌導至聲音沙啞,連牛津學堂開學,他都無法教課,後來喉嚨潰爛,吞下去的食物都從喉嚨的洞流出來,他自知上帝召喚的時刻到了,就趁家人和輪流看護的學生不注意,突然跑到學堂大聲敲鐘,把學生召集起來,吃力的上完最後一堂課

現場卻是安排多媒體投影真理大學生, 穿插突然湧出的合唱團敲唱「打醒」, 等到十五分鐘的中場休息後, 下一幕馬偕才躺在床上開始上課, 短短幾句的內容也根本不像講課@@. 原本如此動人的故事, 竟被編得平淡淺薄、交待不清, 讓人真的很火! 好在, 這次只花不到五百元, 也沒有挖空心思搶好位, 節目單又便宜, 算是看過的歌劇裡面很划算的了^^

11/30/2008

Eric Chen 2008 Recital

上次親炙國際頂級樂團的演出後, 這週趕看兩個國人自製演出 (用"趕"這個字是因為都是下班時間從公司趕過去, 晚餐都沒吃:~). 兩場演出有著相反的不平衡: 陳冠宇鋼琴獨奏會 是"秀味重於音樂", 台英語歌劇 黑鬚馬偕 則是"音樂重於劇情".


先說十一月二十五日的陳冠宇 (Eric Chen). 這次很幸運的, 我坐在鋼琴家的 右側, 跟上一場恰恰相反, 為什麼??

因為這位鋼琴家的正面, 比他的手指重要多了 XD

上半場有兩首曲子, 跟演出前打的廣告有點出入 (害我之前的功課有點白做 -_-), 在這裡放上 Youtube 找到的連結, 以及 網友的現場直擊. (有陳冠宇的照片喔!)

首先登場的是我很期待的莫札特奏鳴曲 K570, 它的第二樂章相當的溫暖. 但是這位不愧有著"台灣鋼琴王子"美譽的鋼琴家, 從上台開始就只吸引我的眼球, 至於音樂則根本讓我無法聯想到莫札特, 原本輕快的, 短短的, 古典的 快-慢-快 奏鳴曲, 被過度的自由速度, 和高低音力度巧度不均的觸鍵, 弄得盡失韻味 orz


上半場後兩首就是更動過的曲目了. 我沒買節目單, 所以前幾秒有錯愕一下, 但好在還是耳熟能詳的曲子, 所以順順地聽完了. (目光當然還是沒移開過陳冠宇 -- 怎麼可能有舉止這麼優美的鋼琴家啊!) 蕭邦的第二號詼諧曲 Op. 31 (原本是安排第三號), 以及李斯特第一號魔鬼圓舞曲 (Mephisto Waltz No. 1, S. 514, 原本是安排風味類似的塔朗泰拉舞曲), 都是對比很強, 很具戲劇張力的曲子. 但重點是這兩首的技巧都很難, 而我們的鋼琴王子顯然沒有辦法避免過多錯音, 更經常把炫技部份的速度放慢; 再加上我實在不喜歡這台 Yamaha 鋼琴的過大回聲, 把精巧的多聲部和顫音混得模模糊糊地. 所以雖然這兩首比較合陳冠宇的浪漫風格, 我還是無法給予熱切的掌聲...


下半場我迫不及待移座到前幾排, 為的就是要更仔細地欣賞"王子"的一舉一動 :P 一開始是德布西的三首小品連續演奏, 這是我整場最滿意的部份:) 陳冠宇的自由速度實在蠻適合印象派的, 而且這幾首曲子不必太過擔心缺乏層次感和炫技錯音的問題. 他引導觀眾不打斷小品間隔的表情, 更是優雅悅目至極 :D


最後的重頭戲, 是我買這場音樂會的原因: 舒伯特的 "流浪者幻想曲" D760, 因為實在很難得看到流行演奏家願意挑戰這首又長又難的曲子. 這個演出讓我有一種奇妙的違合感: 一位長得比李斯特和蕭邦都要俊帥的鋼琴家, 詮釋著其貌不揚的"小香菇"舒伯特的名作! 舒伯特在咒罵 "Das Zeug soll der Teufel spielen!" ("寫這鬼東西, 魔鬼才會彈!"), 咱們的鋼琴王子卻舉重若輕, 彈到第一個休止符, 就雙手往上, 優雅地畫了一個大圓, 加上一個燦爛的微笑, 迷死人不償命!! 雖然演奏技術可能比舒伯特更可怕 (尤其是詼諧樂段), 但認真專注, 不慍不火的態度, 卻讓我相當投入這首愛曲. 閉上眼睛, 彷彿可以看到舒伯特抱病創作這曲時, 怎麼彈都彈不好的模樣...

到安可曲時, "王子"終於說話了, 語氣跟他的紳士舉止一樣溫和! 藉由他的介紹, 才知道現場其實很多扶輪社的後援團. 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嚴肅音樂, 他提醒我們掌聲要大一點才有安可 XD


第一首安可是改編音樂劇"貓"的歌曲 "回憶" ("Memory" from "Cats"), 我覺得和聲太整人了, 導致旋律整個被 Yamaha 的轟轟共鳴蓋掉. 第二首好多了, 融合音樂劇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兩首情歌 "Music of the Night" 和 "All I Ask of You", 恰是我認為全劇最動人也最關鍵的歌曲. 最後則是受 "交響情人夢" 片尾曲炒作知名的蓋希文 "藍色狂想曲" 精選改編, 一開始的著名滑奏彈得很好, 可惜就是沒選到我最愛的慢板部份 (就是下面影片的這段).


一下發覺我寫太多了, "黑鬚馬偕"只好放到下一篇吧!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