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2009

Concerts in November 2009

英超足球賽又開始大量轉播了! 代表娛樂的時間要好好分配, 也代表寫網誌被排到越來越低的順位...


(這樣不行啊! >< )


這個月很多週間的音樂會, 要是本身不太精采, 往往會打一下瞌睡orz 因此, 評論應該也是印象派的風格, 請多包涵...


2009.11.3(二)19:30@音樂廳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老實說, 今年聽的合唱團太多了, 所以這場本來只是隨便湊合. 而這次派來的 四大金剛之舒伯特團, 在音樂廳演出兩場, 導致票源分散, 二樓前排一片冷清.

於是指揮在第一組曲子結束後, 做了一個就感心的宣布: 請大家都坐到前排去! 如此一來, 不但可以聽清楚20幾個小朋友的聲音, 更能吸收回音, 達到比較好的聲響效果. 最重要的是, 小朋友們看到人多, 就會唱得更賣力呀! 連我這大人合唱團員都希望場子能熱鬧些, 就將心比心吧!! :)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團挑戰 奧夫:"布蘭詩歌" 數首選曲, 唱得一點也不含糊喔! 真佩服這些神童們演繹現代作品的功力! 下半場的奧地利傳統服飾+舞蹈, 更是 "青春無敵", 天真活潑, 迷死人不償命呢! (網路高雄場評)


足球小將愛唱歌! 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為了 2008瑞奧歐洲盃, 邊踢足球邊唱 "布蘭詩歌" 主題曲 (Orff: "O Fortuna" from "Carmina Burana")


2009.11.7(六)14:00@演奏廳 NSO音樂學苑--海頓與絃樂四重奏
從沒聽過陳漢金講課, 因此趁著這次 5 場才 1200 的優惠, 買了這場導聆. 收穫挺多的: 陳漢金把長壽的海頓, 創作生涯和歷史脈絡, 以及古典時期音樂的基本結構, 都解釋得很清楚.


  • C大調四重奏 (op.1 no.6;Hob.III:6) 作於1760年左右. 典型的18世紀的 "優雅風格" (style galant), 結構是宮廷晚宴 "嬉遊曲" (divertimento), 快-舞-慢-舞-快 五個樂章, 第一小提琴主導, 其餘陪襯.
  • C大調四重奏 (op.20 no.2;Hob.III:32) 作於1770年左右. 確立四樂章的結構, 也讓四項樂器開始自由對話. 隨著德奧 "狂飆運動" (Strum und Drang) 興起, 開始大膽實驗, 採用小調變形, 對位, 賦格等方式增加戲劇張力.
  • B小調四重奏 (op.33 no.1;Hob.III:37) 作於1781年. 莫札特在同一時代學得這一系列四重奏, 也據此寫了6首 "題獻給海頓的四重奏". 此時海頓風格已經成熟, 卓然一家: 古典的對稱性和狂飆的戲劇性, 在同一首曲子/同一個樂章中可以自然地並存. 海頓更加上許多 "詼諧" (Gli Scherzi) 的元素來豐富音樂.
  • "十字架最後七言" ("Die sieben letzten Worte unseres Erlösers am Kreuze",op.51;Hob.III:51)第二首:
    (耶穌與盜賊說)今日你將和我在天堂裡. --路加福音23:43
    四重奏版作於1787年, 原是受託於西班牙當時最大城市 加的斯(Cádiz) 的復活節作品. 七段慢速的奏鳴曲式, 在嚴謹的架構中, 洋溢著濃厚的情感與故事性 (盜賊由恐懼死亡轉為嚮往天堂).
  • C大調四重奏 "皇帝" (op.76 no.3;Hob.III:77) 作於1797年, 採用的讚歌素材 (Haydn: "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 成為奧國的國歌. 創作多首交響曲後, 這時期的四重奏也高度交響化, 和聲飽滿, 受莫札特影響回來的其它效果, 如半音(chromaticism)與更大膽的轉調, 更奠定海頓 "絃樂四重奏之父" 的領導地位.


2009.11.8(日)14:30@音樂廳 北市交與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大師 因為陪朋友打 board game 而沒去聽. 聽過的都說讚! (網路評論)


前年掀起一陣熱潮的齊柏絲坦, 今年來台記者會片段.

2009.11.10(二)19:30@音樂廳 齊柏絲坦鋼琴獨奏會
(一直都是佳評如潮) 然而我卻有些不同的意見. 齊柏絲坦的強大氣勢和力度, 確實直逼 鋼琴女皇 阿格麗希, 但是她的左右手節奏從開場到最後, 幾乎沒有對起來過. 所以上半場兩首貝多芬正統的奏鳴曲 (op. 2, 和我非常愛的 op. 57 "熱情") 聽得有點痛苦.

反倒是下半場的布拉姆斯 (op.76 1-8, op.21-1, op.21-2), 我就覺得對味了一些. (可能是因為布氏愛用切分音, 所以雙手錯開也還ok嗎? XD)

這場音樂會的安可曲堪稱完美, 結束在布拉姆斯的慢板間奏曲 op.117-1. 只能說, 聽了這樣的音樂, 總算可以心滿意足的回家了 :) (網友評論)


海絲 (Hess) 演奏布拉姆斯: 三首間奏曲 (Brahms: Drei Intermezzi,op.117) 的第一首.


2009.11.15(日)14:00@演奏廳 NSO音樂學苑--孟德爾頌室內樂精選
這場由大名鼎鼎的 劉岠渭 主講, 但他似乎不想講太多, 跟上次聽他講 "水" 的免費演講比起來, 可說非常打混--含中場休息, 1小時45分鐘就 KO. (網友細心寫的筆記)

整場我只記得 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 "畢德麥雅" (Biedermeier) 溫馨風, 鋼琴難到爆的第二號三重奏 (op.66), 和下半場八重奏 (op.20) 在吳庭毓帶領下, 災難性的小提琴聲部表現.

2009.11.20(五)19:30@音樂廳 誰是接班人--古典音樂家之興亡
(同樣大受好評) 傳統的大咖 (小提琴家 基頓.克萊曼) 帶著他的樂團, 跟 YouTube 上竄紅的兩位年輕人 (Igudesman & Joo) 來場黑色幽默組曲. 這樣的組合果然吸引了大量的觀眾, 而我很幸運的, 在上半場撿到第四排的位置! (該員下半場才來)

我必須承認, 能把一系列搞笑的東西, 編成一部富意義的黑色喜劇, 真的是很厲害. 例如以下這部片段, 安排在全場音樂會即將結束以前, 徹底反映現代速食文化滲入古典音樂的囧況.



遙控器在哪兒? (Where Is The Remote?) 波羅的海絃樂團 (Kremerata Baltica) 和兩位主角 (Igudesman & Joo) 的精采演出.
在這場鬧劇之後, 安排的是馬勒的第十號交響曲慢板, 恰是為上述的景況(以及馬勒本人)譜寫的安魂曲.

安可曲自然要跟觀眾互動了: We Will Survive! (又是意義深長的標題!)
(另一網友佳評)

2009.11.26(四)19:30@音樂廳 頌歌--孟德爾頌200週年歡慶音樂會
買這場是紀念自己在1997年唱過孟二--我第一個超大型 (&唱到沒聲) 的合唱團演出. 而且這次找來的, 是著名的司徒加室內合唱團 (Kammerchor Stuttgart) 指揮 貝爾紐斯 (Bernius)! 再來, 台北愛樂合唱團總算又與 NSO 合作了! 也就是不用被自己養的爛樂團拖累.



孟德爾頌 "詩篇42" (上半場曲目) 最終章 "當仰望神" (Mendelssohn: "Harre auf Gott" from Der 42. Psalm,op.42), 動機後來用在他的神劇"以利亞".


非常可惜的是, 無論是樂團, 合唱團 (人數比以前少很多耶), 或是男聲獨唱/獨唱群 的表現都很差, 感覺都沒有準備好接受指揮的細緻處理. 尤其是 NSO 的木管, 從這場起一直到12月, 都表現得很不專心, 跟其他人格格不入.



阿巴多 (Abbado) 指揮柏林愛樂以及聲樂家 Mattila & Braun 演出 孟德爾頌第二號交響曲"頌歌" (下半場曲目) 的女高音二重唱與合唱 "我安靜地等候主" (Mendelssohn: "Ich harrete des Herrn" from symphony no.2,op.52)


也就是說, 我覺得本場僅女高音 林慈音 的表現比較亮眼. 順帶一提, 節目單裡面的合唱團照片是九年前的, 因為我發現自己就在裡面 XD
Powered By Blogger